郑青鸾敬佩的看向钱氏,要是往常,这点小事她娘早吩咐三郎五郎去办了。
哪里还会征求郑老三的意见?不过是当着人家兄弟的面,给男人做脸罢了。
这些还真是值得她学习!
“那就让三郎五郎去办。”
郑老三顿了顿,“再买上些精米细面,给村里的孤寡送些。
就说是咱家二姑爷的礼。”
他又冲汪兴华道,“平安啊!
你跟萧家的情况不一样。”
汪兴华与郑青桔定亲时,每家是一斤点心,半斤糖。
当时已经是很体面了。
有些日子过的不好的人家,都是送的‘喜粥’,一家一碗薄粥,粘粘喜气,礼数上不错就是了。
情况稍好的人家,也就一家送上三两个糖块,一把花生。
所以汪家的礼当时绝对是大方体面的。
汪兴华笑道,“瞧您说的!
我要多心这个,成什么人了?”
又对郑青鸾道,“你再看看有什么东西,多少添一点,给族长的礼厚上两分。”
大家就明白了汪兴华的意思。
以后少不了用到人家,提前打好关系,族里不给添乱,就比什么都强。
郑老二就赞道:“平安想的周到!”
郑青鸾看向方嬷嬷,论起送礼,她真心不在行。
“回姑娘,不如各位族老一家添上几两燕窝,一斤冰糖。
又金贵又体面。
给族长再另外添一支二三十年生的人参。”
方嬷嬷笑着建议。
关键是这些东西不老少,自己吃不了那么多,时间旧了成色自然就差了。
人参更是失了药性。
“还有这东西呢?我没注意呀?”
郑青鸾很诧异。
“因为都是吃食,姑娘说不用看了,奴婢就没提。”
方嬷嬷低头。
她也没觉得这东西有什么要紧。
“我去看看。”
郑青鸾说着就去了西屋,果然看见十多斤燕窝,一整匣子年份较浅的人参。
“姑娘,这都是给姑娘送人用的。”
方嬷嬷指着另一个匣子,“这是血燕。
最是滋补,留给自家吃。
人参五十年以上的都收起来了。
救命的东西不会这么随意放着。”
她低声悄悄的解释。
郑青鸾了然的点点头,自家的婆婆那真是------她不由叹口气,或许只能用这样的方式亲近儿子,郑青鸾一一查看了一遍,“殿下不容易!
可怜天下父母心。”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