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时候他读《红与黑》、《理想国》、《1974》。
他这一生顺风顺水,没有意外会读个商科,他的哥哥已经读完在公司工作了,兄弟俩会一起把父辈留下来的产业发扬光大,陈宇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但是他不想,其实家里也没逼他读,就好像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,没有考虑过他提出异议的情况。
其实他被保护的很好,用无忧无虑来形容也不过分,生平第一次,他没有去找陈宇哲,在哲学课的教室里,在留言公告版上,陈允哲留下了一个邮箱号码,并写下来一句话。
Wehavebeenlookingfor,butitisheroriginalalreadyhave.
他其实并不抱希望,谁会恰好在无数的广告中看到他贴的那张纸,谁会在无数的桌子中选中他留邮箱的那一张,他不会在意,如果先去法国念完哲学家里也没说不行,因为反正最后都是要进公司的。
看起来的无数的选择,最后都会汇集到一种,他可以无尽的折腾,但最后总要回来。
他其实有点讨厌这宿命一般的结论。
但是三天后,他就收到了邮件。
Wehavebeenlookingfor,butitisheroriginalalreadyhave;wealwayslookinalldirections,butmissedyouwant,thisisthereasonwhywestilldifficulttoachieve.
form<Πολιτεα>.
Nicetomeetyou.
陈允哲没想到真的有人回复,没想到有人也和他一样,他们开始用邮件聊天,对方是一个自称叫做艺术流浪汉的人,他主修戏剧,对哲学有着自己的见解,和迷茫的陈允哲刚好一拍即合。
交谈中陈允哲聊起心中的烦闷,他这一生,太多路可以选,也有太多东西不能选,他不知道答案,只觉得人世间走一遭,要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。
对方理解陈允哲的烦闷,交流心中的哲学,他觉得陈允哲大可不必烦忧未来的事情,他知道陈允哲酷爱音乐,从小钢琴陪伴,对生命的探讨也许能转化成旋律谱爱世人。
陈允哲是那时候开始写歌的,他没日没夜的坐在钢琴边上,用肖邦和巴赫的方式去感受爱和和平,然后就是疯狂的练习吉他,音乐给了他第二次生命。
他很开心,那时候陈允哲的第一首单曲就要发布,他想要第一次见面的时候,让那位未知的朋友第一个听到这首歌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