像这样的一来一往,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,和谐社会。
可惜并非所有人都像翰林院上下那般和谐,事情的起头是一个七品官的奏折。
照理来说,京城里每个官员的奏折都会先集中到内阁,由内阁辅臣们先行批阅,对奏折进行分类,票拟意见后上交给皇帝批阅,而每一封奏折都会由一个部门的上官先经手,有些不能上报的会被秘密和谐掉。
而一个七品官,根本都没有权利直接写奏折,除了一种身份的七品官,那就是督察御史。
督察御史虽然只有七品,但是他有监察百官之权,只要是都察院的折子,都可以直接上达圣听。
只是永康帝久不理朝政,都察院这边也日渐式微,那些小小的七品督察御史大部分都是作壁上观,很少行使这项权力。
而这名叫做岳谨言的督察御史,却是做出了一个让人出人意料的举动,以血书写下奏折:弹劾刑部尚书沈修文收受贿赂、私放囚犯、贪赃枉法、黑白不分,种种罪责共计十桩,桩桩死罪!
一个小小七品督察御史,弹劾当朝正二品大员,并以血书写就,这分明就是在死谏啊!
但凡脑子清醒点的人也都知道,得罪了当朝的二品大员,一部之长会是什么下场,可是那岳谨言却已经全然不顾,宁愿断送仕途或者性命,也要弹劾沈修文,这其中的梁子,可算是结大了!
而其中的渊源,还要从两年前说起。
岳谨言有一位同门师兄,名叫韩博文,两人在读书时是志同道合之辈,互相引以为知己。
岳谨言家中贫寒,只有一寡母与他相依为命,读书赶考的费用不是一般小户之家能负担的起的,因而纵使岳谨言为人聪慧,读书又奋发上进,在中了秀才后,就已准备放弃科考了。
若不是韩博文屡次上门劝解,又资助了岳谨言一笔银子,让他继续参加乡试,岳谨言根本没有机会考中进士,留任京城。
或许在这个世界上,除了岳谨言的母亲,对他来讲最重要的人就是他这个同窗挚友韩博文。
这份情谊,是雪中送炭,是少年意气,是知遇之恩。
只是岳谨言为人就像他这个名字一样,谨小慎微,读书虽然有天分,后来也入选了庶吉士,最后还是被分配到了都察院这个如今已算冷门的衙门,做着七品小官,不争不冒头,很容易让人将他遗忘。
而韩博文则被外任到湖州的归安县做知县,归安也算一个富裕小县,韩博文为人正直也有抱负,一心想要将归安县治理好,奈何却因为一桩官司惹上了杀身之祸!
事情说来也是非常简单,一农户因为良田被侵占,而状告归安县一富户沈忠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